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文友樓隨筆


■ 作者:關紹箕(輔大新傳系退休教授,曾任系主任六年)

0‧四合院
文友樓(Tonelli Hall,輔大新聞傳播系所在地)是由美國陶耐理先生暨勞工界人士籌募興建的一棟三層高的樓房,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了。孔子曾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取名文友樓確有雅意。

文友樓紅磚白柱,風格雅致。正門前有杜鵑花叢及樹叢,有時鳥棲樹梢,鳴聲婉囀悅耳;右邊是文史哲三系的大本營「文華樓」,左邊則是新蓋的文開樓,它的後邊還有一棟較小的行政大樓「冠五樓」。在文友樓與文華樓之間,有兩排筆直的椰子樹,樹的高度遠遠超過頂樓;文友樓中庭樓梯兩側也各有三株,其中五株樹幹較細,它們搖曳生姿,洋溢一股南國風味。花苑中另有一座雕有聖母像的四方小亭,學生常在亭中躺臥寒暄。

由於文友樓的設計是一種有天井的四合院建築形式,因此比較適合辦活動而不適合上課。若有一班提早下課或有人大聲叫嚷、演奏樂器,喧鬧聲便會干擾到別的教室。當然,教室缺乏隔音設備也是一個原因。

1‧文友龜
早先文華樓前的文華池與文友樓中的文友池都養有烏龜,後來聽說文華池的烏龜把蓮花梗啃爛,於是文華池改養錦鯉,文友樓就成了文學院甚至輔大唯一可見到龜群戲水的景點,而傳播三系學生私下則戲稱這些鎮樓之寶為「文友龜」。至於歷屆系友回娘家時,當然更要來「拜訪」這些昔日的「故友」了。

文友池比文華池要小,但它不是長方形,而是曲折有致的一座人工池。每當陽光照耀池畔時,「文友龜」就會爬上長滿青苔的砌石上享受日光浴,而比較頑皮的學生還會把好幾隻「文友龜」像疊羅漢般的疊在一起,讓人看了不禁莞爾。

別小看這十幾隻烏龜,牠們可是傳播三系學生生活情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許多學生在下課時間都會走到池畔來「賞龜」,甚至與牠們合影。因此,有人建議要將「文友龜」弄走時,幾乎遭到學生一致的反對。

我的辦公室座落在文友樓三樓,從三樓走廊向下望去,可以清楚看見「文友龜」在池中悠然戲水的情景。那種從高處「鳥瞰」所得到的樂趣,與池畔近觀可說大異其趣。如果有一天,文友樓要被拆除,重新改建成八層以上的傳播大樓,到時「文友龜」的命運會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2‧辦公室
過去,在圖書資訊系與應用心理系還未搬離文友樓之前,我的辦公室是在文學院研究所大樓的二樓,與文友樓還有一小段距離。等到這兩系在四年前搬走之後,我與廣告系、影傳系系主任的辦公室便在文友樓三樓比鄰而居,二樓則是媒體中心及傳播系所助教的辦公室。

為了不使辦公室看起來像「公務機關」,我特別把它做了一番設計:沙發選用磚紅色的小沙發,牆壁則貼上一些小動物和明星的海報。電腦桌採用象牙色的小型單機桌,另外還放了一個防塵的淡藍色CD架,外加一盞棗紅色燈罩的落地燈,再配上天花板懸掛的兩隻working house水藍色海豚吊飾,希望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順便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人說我的辦公室「很另類」,也有人讚美它「很年輕」。其實,我只是想顛覆「辦公」的傳統觀念罷了。

我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先放一張CD聽聽,讓全身鬆弛一下,再看看公文或準備上課的資料。當然,收發電子郵件、上網查詢資料,也是我的例行工作。我常跟同事開玩笑說,我進辦公室就等於先讓自己享受一場心靈SPA,這樣上課時才不會動怒罵人。

辦公室是我經常與助教、學生交談的地方。導師時間的餐敘活動、系所的甄試口試、接待外賓等等,我都選在辦公室進行。當然,等明年暑假卸下系所主任的職務後,我就要回到文開樓八樓自己的研究室去處理事務了。

3‧新聞週
走進輔大校園,往往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隨風飄揚、五顏六色的系旗,這些系旗會冠以「英文週」、「中文週」、「哲學週」、「歷史週」、「新聞週」等字樣,代表這些學系在這一週裡會舉辦一些個嚴肅與輕鬆的活動。

新聞週傳統上總是排在下學期的三、四月舉行。這個活動主要是由系學會來籌劃,再由校外的相關機構加以贊助。由於擔任系主任的關係,第一天的開幕剪綵活動,我一定得親自參加不可。熱舞、放鞭炮、剪綵、切蛋糕、灑紙花等節目,裝點了新聞週的嘉年華氣氛。

其中,最受學生喜愛的節目就屬「主播大賽」了。有時在文友樓前舉行,有時在一樓綜合演講聽舉行,而擔任評審的則是各大電視台年輕一代的知名主播。若是在文友樓前舉行,圍觀或仰慕名主播的學生就會蜂擁而至,參賽者也可藉此打響知名度。

另外還有晚間的名人演講,也可吸引不少人前來聆聽。為了禮貌起見,我常會親自迎接這些嘉賓,並與學生一起聽到晚上九點才返家。

除了書展、攝影展這些靜態的活動外,啤酒大賽應該是最有趣、最能讓學生情緒high起來的一項動態節目。看看參賽者一罐接一罐的「牛飲」模樣,就令人捧腹大笑。而加油聲、尖叫聲,此起彼落,更增添了大賽的「清涼有勁」!

4‧新韻獎
在今日,歌星已是年輕人最崇拜的偶像,而上KTV去唱歌也成了大學生的生活寫照。為了讓系上的「歌王」、「歌后」有出頭的機會,幾乎各系都有卡拉OK大賽。新聞系系學會主辦的卡拉OK大賽,就叫做「新韻獎」。

「新韻獎」分為個人組與團體組兩項,前三名都有得獎的機會。比賽地點則選在一樓綜合演講聽。由於我本身喜歡唱歌又擔任系主任,所以這幾年的「新韻獎」我都全程參與,而且在比賽結束時還上台頒獎給某些得獎人。參加「新韻獎」活動,也帶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因為有些同學很愛鼓譟,非要我在現場大展歌喉一番不可。而我總覺得這是同學之間的比賽,我是來當「聽眾」的。何況我只是喜歡唱歌,並不表示我的歌藝精湛。也許有些同學以為我參加「新韻獎」活動,是為了要「現」一下歌藝,如果不給我這個機會,會惹我生氣。他們的聯想力也太豐富了吧。

只有一次,那是因為許景淳女士前來擔任評審,而我最欣賞她早年唱的一首電視劇主題曲〈玫瑰人生〉,這首歌無論詞曲都是上乘之作,原唱人更是一時之選。在那一次的場合中,她在台上指名要我跟著大家唱「妹妹揹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我則告訴她,我想試唱一小段她的成名曲〈玫瑰人生〉,她很詫異地點了點頭。於是我在台下拿起無線麥克風唱道:「莫忘記,就在冷冷的谷底,只要你將該我的還給我,我也以最熾熱的還給你,此情不渝!」唱完之後,她站在台上對台下聽眾說了一句:「好感動!」

其實,那天我是抱病參加的,聲音有點嘶啞,還有點咳嗽,我是帶著口罩坐在台下靜靜聽同學的演唱的。
每次參加「新韻獎」,都會讓我發現了系上的「巨星」,也熟悉了不少的新歌。

5‧聖誕節
輔大是天主教大學,對於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也顯得格外重視。除了舉辦各種慶祝活動之外,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道路兩旁一排排以霓虹燈作成的造型燈飾,燈光越到黃昏,越是綺麗耀眼。文友樓也有它的慶祝方式。傳播三系的系學會早在幾個禮拜之前就在一樓川堂佈置了三棵聖誕樹,好讓同學在樹上放置聖誕卡或聖誕禮物。過了不久,聖誕卡綴滿了聖誕樹,大的聖誕襪和卡通造型的聖誕飾品則掛滿了鋁門上,吸引了不少學生駐足圍觀。

有一回,新聞系系學會在文友樓前小廣場舉辦聖誕星光大道的點燈儀式,我應學生之請戴了個聖誕老人的面具,手上抱著一個充氣式的可愛聖誕老人,與學會幹部聯袂從壁報紙舖成的「紅毯」走上台階,剎那間掌聲響起,在場同學都興奮莫名。

除了傳播三系之外,大眾傳播研究所師生也很重視聖誕節,每年都會在接近聖誕節的日子舉辦一場「聖誕午會」。先由研一同學負責把三樓研究所教室佈置得充滿聖誕氣氛;而午會當天,除了享用午餐茶點、交換聖誕禮物、表演節目之外,還會舉辦摸彩活動。

記得是一九九九年吧,那年本所有意與其他研究所共同邀請德國批判理論大師哈伯馬斯蒞校演講,但因大師身體不適無法搭機來台而作罷。所以那年我靈機一動,設計了印有哈伯馬斯坐在書房的照片的聖誕馬克杯,送給全體師生。大家拿到後,都覺得很有新意。目前,每逢聖誕節,我們都會再將馬克杯贈送給新來的老師和研究所的新生。

6‧撥穗典禮
大學四年中最令人興奮的一件事莫過於穿上學士服、戴上方帽子,參加全校性的畢業典禮了。

從前兩屆開始,新四同學突發奇想,想要在文友樓由系上舉辦自己的畢業典禮。他們覺得,中美堂的畢業典禮是全校性的,很難顯出新聞系畢業班的感情。因此他們想改變方式,弄一個「小而美」的畢業典禮。他們提出構想後,我欣然同意他們的創舉。

事實上,我大學畢業、碩士班畢業及博士班畢業時皆因個人因素未能參加畢業典禮,親人也因此失去一個分享喜悅與榮耀的機會;對我而言,這是一個終生的遺憾。如今主持撥穗典禮,彷彿自己戴上方帽子,重溫畢業典禮的美夢,多少有點補償的作用。

畢業典禮前一天,就有畢業生及在校生開始在108教室佈置「家長休息區」,只見金穗、彩球點綴得琳瑯滿目,洋溢著一股喜氣。第二天上午仍然有同學在加強佈置。至於118綜合演講廳則更是美煥美侖,令人讚嘆!

由於今年畢業典禮是六月十五日,恰逢陰曆五月五端午節,我特別囑咐助教事先向新東陽訂購了兩百個粽子,讓本系畢業生的家長能在文友樓與我們共度端午佳節。當家長用罷午餐茶點之後,便魚貫進入一樓綜合演講廳,等待他們的子女步入廳堂,接受撥穗並領取畢業證書。

下午一點三十分,新四同學一個個從幕後走上前,讓大家認識一番再入座。接著放映畢業生的生活點滴回顧影片、師長祝福的錄影帶,結果笑聲與掌聲迭起。當師長一一上前發表祝詞之後,畢業生及在校生代表也上台發表感言。有些畢業生上台時甚至感傷得說不出話來,此時全場氣氛頓時變得凝重起來。

當撥穗典禮開始時,畢業生在司儀佩玟助教一一唱名下,依序步上台階。我首先恭禧他們順利畢業,與他們一一握手後,將他們方帽子上的穗條由左邊撥向右邊,再與他們一一合影。而新四導師林靜伶老師則負責頒發畢業證書給他們。此時,本系專任老師、畢業生家長、親友以及學弟妹都在台下注視這個意義非凡的撥穗典禮。事後,同學們都說這樣的典禮很感人,也很能流露出新聞一家親的感覺。相信這樣的撥穗典禮慢慢會成為新聞系的傳統。

7‧餘音
傳播系所有很多課程都排在文友樓,而三系的系學會會址也在文友樓三樓。因此,每當我進出文友樓時,就會不停地與老師、學生點頭、微笑。有時,一天甚至要點幾十次的頭。

文友樓的設計,很適合師生打招呼:大家可以從三樓向一、二樓揮手,也可以從一、二樓向三樓揮手;可以正對面揮手,也可以斜對面揮手。舉手點頭之間,對培養師生感情頗有助益。

想到這裡,似乎又忘了它的老舊與喧囂!
(二○○二年六月十六日寫於台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